标题 | 介推焚死历史典故 |
范文 | 介推焚死历史典故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,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典故吧,典故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、事件。你知道有哪些广为流传的典故吗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介推焚死历史典故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 典源出处 《庄子·盗跖》:“介子推至忠也,自割其股以食文公,文公后背之,子推怒而去,抱木而燔死。” 《初学记 ·岁时部下》引蔡邕 《琴操》曰:“晋文公与介子绥俱亡,子绥割腕股以啖文公。文公复国,子绥独无所得,子绥作龙蛇之歌而隐。文公求之,不肯出,乃燔左右木,子绥抱木而死,文公哀之,令人五月五日不得举火。”汉 ·刘向 《新序 ·节士》:“晋文公反国,酌士大夫酒,召咎犯而将之,召艾陵而相之,授田百万,介子推无爵齿而就位,觞三行,介子推奉觞而起曰:‘有龙矫矫,将失其所,有蛇从之,周流天下,龙既入深渊,得其安所,蛇脂尽干,独不得甘雨,此何谓也?’文公曰:‘嘻,是寡人之过也,吾为子爵,与待旦之朝也。吾为子田,与河东阳之间。’介子推曰:‘推闻君子之道,渴而得位,道士不居也。争而得财,廉士不受也。’文公曰:‘使我得反国者,子也。吾将以成子之名。’介子推曰:‘推闻 君子之道,为人子而不能承其父者,则不敢当其后。为人臣而不见察于君者,则不敢立于其朝。然推亦无索于天下矣。’遂去而之介山之上。文公使人求之不得,号呼期年,《诗》 曰:‘逝将去汝,适彼乐郊,适彼东郊,谁之永号。’此之谓也。文公待之不肯出,求之不能得,以谓焚其山宜出,及焚其山,遂不出而焚死。” 释义用法 春秋时晋国介子推 (或作介之推、介子绥) 跟随重耳周流列国,重耳返国为晋文公,封赏随从有功之人,独不与介子推。介子推离去隐于介山,晋文公派人追寻,介子推不肯出山,晋文公以为烧山就会出来,于是焚山,介子推终不出而被烧死。后用此典慨叹士人珍爱名节,不苟求仕禄。 用典形式 【焚山】 宋 ·王令:“焚山急贤出,拔草恶奸生。”清 ·顾炎武:“割股固荒唐,焚山事可哂。” 【焚山林】 宋·黄庭坚:“策名日已污轩冕,逃去未必焚山林。” 【焚介子】 唐·元稹:“晋悲焚介子,鲁愿浴沂童。” 【士甘焚死】 宋·黄庭坚:“人乞祭余骄妾妇,士甘焚死不公侯。” 【介子焚山】 清 ·吴伟业:“只为鲁连能蹈海,谁云介子不焚山。” 【介推焚死】 宋·陆游:“介推焚死终不悔,梁鸿寄食吾何病?” 【逃赏介推】 清 ·陈梦雷:“逃赏 介推徒自苦,焚山何事祸相寻。” 【怨句识之推】 宋·黄庭坚:“怨句识之推,商歌知宁戚。” 【绵山火不灭】 明 ·李东阳:“五蛇上天一蛇蛰,绵山经月火不灭。” 鉴赏 介子推是春秋时晋国大臣,曾经随公子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,备尽艰辛。 逃难途中饥饿无食物时,曾“割股奉君”,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吃,为重耳返回晋国执政立下了犬马之劳。 据传寒食节为纪念介子推而设 然而,晋文公重耳即位后,最终介子推与母亲却隐居于绵山不出山,竟被晋文公焚山残忍烧死。 人们不禁要问,介子推为什么这样做?被焚而死又说明了什么?我以为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: 一是大多数统治者,只能共患难,而不能同享乐。 纵观历史,历朝历代的统治者,当取得政权后,大功告成,往往害怕昔日建立赫赫功勋的文臣武将功高震主,恃功自傲,威胁到自己和子孙的统治宝座,大多采取鸟尽弓藏、兔死狗烹的做法,朱元璋就是典型代表。 一些倒霉者被统治者借机罗列罪名砍了脑袋;幸运的则弄个有职无权的虚衔,生活上享受荣华富贵,如赵匡胤对待功臣那样。 也有的大臣,识趣的,抛弃功名富贵,远走高飞,隐居于名山大川、五湖烟月,过上“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”的清闲自在的隐士生活。象越的范蠡、汉的张良等就是明智的人物。 《左传》中记载,“晋侯赏从亡者,介子推不言禄,禄亦弗及”。 回国取得帝位的晋文公 按理晋文公应该记得,自己落难时,介子推曾经割股奉君,是何等忠诚和了不起!然取得政权登上帝位后,介子推不去邀功请赏,咋就忘得一干二净了?就连晋文公的随从者也为介的遭遇鸣不平。 他们曾在宫门口挂了块牌子,上面写道: “龙想上天,五蛇辅佐。龙已升入云霄,四蛇进了殿堂,一蛇独自悲伤,终不见所处”,以此表达不满。 看到这些批评后,晋文公才想起了没有封赏介子推,然而此时介子推已执意隐居绵山了。 二是介子推是一个愤世嫉俗、品德高尚之人。 我们从以下几点可以清楚看出: 首先,他对那些争功邀赏之人,极为鄙视,给予了严厉批评。 他认为晋文公能登上帝位,是因为晋献公九个儿子只有他在世,“天未绝晋,必将有主”,这是天时地利人和所为。 “而二三子以为己力,不亦诬乎?窃人之位,犹谓之盗,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?” 这也表明,介子推不随波逐流、愤世嫉俗的性格。他如同屈原一样,是一个“众人皆睡我独醒”的特立独行的清高之士。 其次,以死证明自己的清高脱俗和高尚品德。 其母对其三问,以考验介子推: 你为什么不像别人那样去找晋文公请赏,现在这样死了又能抱怨谁呢? 介子推回答说,既然那些人的做法是罪过而我又去效仿他们,那么我的罪过就更大了。另外我也说出了抱怨的话,就绝不吃邀赏来的俸禄。 其母二问:也让他们知道你的想法,如何呢?介子推回答说,我就要隐居了,还用什么言语告诉他们?如果这样做了,就是希望求显达啊! 其母最后又问他:你能真的做到你说的这样吗?如能做到那我同你一起隐居,介子推毅然决然地作了回答。 千秋义士介子推 从这些不难看出,介子推之所以能做到品德高尚,也是与其母的教育与支持分不开的。 从介子推的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,介子推一方面对这些争功邀赏的人不屑一顾,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对晋文公的不满和失望: “下义其罪,上赏其奸,上下相蒙,难与处矣”。 处于下位的这些人把这种邀赏的罪恶当成正义之举,而处于上位的帝王,又对这种奸诈行为给予赏赐。上下相互蒙骗,让我着实难与他们相处。 这也表明,介子推是因不满现实而被逼上绵山的。 |
随便看 |
|
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,包含随笔、日记、古诗文、实用文、总结、计划、祝福语、句子、职场文档等范文,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