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 | 《认识厘米和米》教案 |
范文 | 《认识厘米和米》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,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,教案是教学蓝图,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。那么问题来了,教案应该怎么写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《认识厘米和米》教案,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 《认识厘米和米》教案1学生情况分析: 本班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好,学习能力较强,在掌握已有知识“米和和厘米的认识”的基础上,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新知,很容易达到教学目标。 设计意图: 导入部分,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,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,让学生感到分米和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要。 本节课注意从感性入手,借助直观演示,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。通过看、数、比、量使学生对长度单位1毫米、1分米形成深刻的印象,建立表象。然后通过对直尺的观察,放手发动学生独立探索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,知道1分米=10厘米、1厘米=10毫米,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。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。 巩固练习部分,设计习题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。 教学目标: 1、认识长度单位——分米、毫米,建立1分米、1毫米的长度观念,知道1米=10分米、1分米=10厘米、1厘米=10毫米。 2、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,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有用之处。 3、在实际操作中养成细心、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。 教学重点: 建立1毫米、1分米的长度观念。 教学难点: 1毫米、1分米的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。 教学用具: 米尺、学生直尺、准备测量的物体 教学过程: 一、 导入。 师:测量物体长度时,要用到长度单位,我们学过的长度 单位有哪几个? 生:米和厘米。 师: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?1厘米呢? 生:用手势表示1米、1厘米的长度。 师: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?哪些用厘米合适? 生:回答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,哪些用厘米合适。 师: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,测量一下桌面的长度、课本的长度、硬币的厚度,汇报时要汇报你测量了物体哪一部 分的长度,长度是多少? 生:进行分组测量,并按要求进行汇报。 师:在测量中同学们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了? 生:谈测量中遇到的问题。 师: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解决这个问题,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——毫米。 师:板书课题——毫米、分米的认识 教师点评: 通过实际测量,学生发现了已有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,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。 二、 新课。 1、认识毫米。 师:拿出直尺找0刻度,再找1厘米、2厘米。 生:找0刻度、再找1厘米、2厘米。 师:观察直尺1厘米之间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,用mm 表示,1毫米比1厘米短。 生:观察。 师:用铅笔尖数一数1厘米里有几个小格。 生:10个。 师:10个小格,就是10毫米。 师: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? 生:学生讨论。 师:通过数我们知道1厘米=10毫米。 师:板书——1厘米=10毫米(mm) 师: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,1毫米有多长,哪些 物品的厚度约是1毫米。 生: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,估计身边哪些物品的厚度是1毫米。 师:我们用直尺来验证一下,看1分硬币的厚度是不是1毫米。 生:用直尺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。 师:我们闭起眼睛想一想1毫米究竟有多长,用手势比一比。 师:前几天在我们沪嘉乡下的那场雨平均降雨量是4毫米,我们用不用穿雨鞋呢? 生:思考问题,并回答。 师: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发现毫米比厘米还要小,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,都可以用毫米作单位。 教师点评: 在学生原有对厘米的认识,教师引导学生探究、讨论,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,建立表象,并结合生活中的应用思考问题,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。 2、认识分米。 师:接下来我们再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——分米。 师:请同学们观察米尺,10厘米有多长?10厘米也叫做1分米,用dm表示。 生:观察米尺,感知1分米的长度。 师:谁能说说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? 生:10厘米。 师:板书——1分米=10厘米。(cm) 师:只要够10厘米,就是1分米,用手势来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,同桌互相用尺子验证一下。 生: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,同桌互相验证。 师:你来大胆的猜想一下,1米中有多少个1分米? 生;进行猜想。 师:我们来验证一下,观察米尺,从0刻度起每数出10厘米做一个记号,一直数完,看一看一共有几个记号?1米中有多少个1分米? 生:学生进行验证,汇报验证结果。 师:板书——1米=10分米(dm) 师:量一量我们数学课本的长度约是几分米? 生:学生用分米作单位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。 师:估算一下你身边的物体的长度,同桌用尺子量进行验证。 《认识厘米和米》教案2教学内容: 教材第6~7页。 教学目标: 知识点: 1.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,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,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。 2.知道1厘米、1米的实际长度,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,会估测物体的长度。 能力点: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 德育点: 认真细心的好习惯。 教学重点: 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,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。 教学难点: 估测物体的长度。 教学模式: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。 教具准备: 实物、尺子 教学过程: 一、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?小组合作整理一下。 二、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。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,1米呢?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,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?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?什么是线段?估测线段的长度。 三、拓展运用 1.拿一张纸条,量出3厘米、5厘米、10厘米。 2.小组合作量铅笔、本子、墨水瓶、成员的身高、课桌。 3.练习一第6题。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,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,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,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。 4.练习一的8题。先估计每条边的长,再实际测量,交流测量的方法。 5.第9题,学生动手试一试,再计算,说明计算的方法。 6.第10题,先估计,再量一量。 开放题: 1.数线段。 2.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,走哪条路最近? 《认识厘米和米》教案3教学目标 1、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,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。 2、通过活动,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,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,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。 3、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。培养学生观察、动手操作的能力。使学生养成细心、认真的学习习惯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,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,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。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,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。 教学工具 刻度尺,课件 教学过程 一、谈话引入。 师:同学们,你们和老师比,谁高?谁矮?(老师高,同学们矮) 师:高多少?矮多少?比划一下。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,矮多少吗? “高多少”,“矮多少”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,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。板书课题——长度单位。 二、探究新知。 (一)统一长度单位。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,他们是怎么做的呢? (出示例1情境图)观察这些图,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? 引导学生说: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,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。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?(学生自由发言) 教师小结:其实,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。一拃(zhǎ)、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,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。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,量一量桌子的长度。(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) 交流汇报:课桌的长是几拃?学生汇报:4拃、5拃半、5拃等等。 教师提出疑问:我量了只有3拃。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,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?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,使他们逐步明白: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,进行测量后,量的结果也不同。 追问: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?你有什么好的方法? 学生: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。 教师小结: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,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,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。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,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。 (二)整体感知,认识厘米。 1、教学例2。观察尺子,认识刻度。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,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,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?(学生可能回答:都有竖线、还有数字)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,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。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,第一个数字是0,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。后面的呢?(刻度1……)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。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——cm,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“厘米”两个字,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。“厘米”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。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,一般用“厘米”作单位。 2、认识1厘米。 教师指出:这个刻度0很重要,它就像起跑线一样,表示从这里开始。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。(板书:1厘米)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?谁上来指指看?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(加手势):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,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,从刻度4到刻度5呢?我们发现了什么?(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。)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,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。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?(很短)是呀,1厘米确实很短。 追问: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?(让学生自由发言)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、田字格的宽度、图钉的长度。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: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。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? 学生积极发言。 3、认识几厘米。 师: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,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,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,从0到7呢? 学生自主学习。 4、教学例3。(量一量) (1)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,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,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,同桌合作量一量。再汇报交流。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: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,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,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。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,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,量时要按紧尺子。 5、实践应用。拿起数学书,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,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?再量一量,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。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。 三、巩固练习。 1、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。 让学生看刻度尺,说出铅笔的长度,再说说是怎么想的。 2、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。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,再量一量。 3、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。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,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。 说明:接近8厘米的,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。 同桌合作,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?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。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,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,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,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。 课后习题 一、填一填。 1、要知道物体的长度,可以用( )来量。 2、图钉的长大约是( )。 3、曲别针的长是3( )。 4、1米=( )厘米。 5、操场跑道长400( )。 二、小小画家。 1、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。 2、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。 3、先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,再画一条比它短4厘米的线段。 《认识厘米和米》教案4教学目标: 1、使学生经历数、画、量探究厘米与米长度的学习过程,进一步完善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,促进知识的系统化。 2、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,以帮助学生建立厘米与米的表象为目标,实现数的认识、图形与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。 教学准备: 学生每人准备一把直尺(20厘米),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纸张,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把米尺和长方体、正方体纸盒各一个。 教学过程: 一、我会数: 1、数出1厘米: (1)哪个同学能说一说1厘米有多长?能不能在直尺上指出1厘米有多长? 教师指名两个同学回答,注意引导大家发现两位同学叙述与演示中的错误,并及时纠正:直尺上两个相邻刻度线(数字线)之间的长是1厘米。 (2)请同学们拿起直尺,用笔尖指到0刻度线,从0刻度线划到1刻度线长是1厘米,从1刻度线划到2刻度线长是1厘米......从19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1厘米。 (3)下面呢我们倒着数出1厘米。用笔尖指到20刻度线,从20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1厘米,从19刻度线划到18刻度线长是1厘米......从1刻度线划到0刻度线长是1厘米。 2、数出2厘米: (1)哪个同学能说一说2厘米有多长? (2)请同学们拿起直尺,用笔尖指到0刻度线,从0刻度线划到2刻度线长是2厘米,从2刻度线划到4刻度线长是2厘米......从18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2厘米。 (3)下面呢我们倒着数出2厘米。用笔尖指到20刻度线,从20刻度线划到18刻度线长是2厘米,从18刻度线划到16刻度线长是2厘米......从2刻度线划到0刻度线长是2厘米。 (4)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数出2厘米?引导学生发现:从1刻度线划到3刻度线长是2厘米,从3刻度线划到5刻度线长是2厘米......从17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2厘米。或“倒着数”:从19刻度线划到17刻度线长是2厘米,从17刻度线划到15刻度线长是2厘米......从3刻度线划到1刻度线长是2厘米。 3、数出5厘米: (1)哪个同学能说一说5厘米有多长? (2)教师引领学生一起数出直尺上的5厘米: A:从0刻度线划到5刻度线长是5厘米,从5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5厘米......从15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5厘米。 B:倒着数--从20刻度线划到15刻度线长是5厘米,从15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5厘米......从5刻度线划到0刻度线长是5厘米。 (3)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数出5厘米? 引导学生发现: A:从1刻度线划到6刻度线长是5厘米,从6刻度线划到11刻度线长是5厘米,从11刻度线划到16刻度线长是5厘米。 B:从2刻度线划到7刻度线长是5厘米,从3刻度线划到8刻度线长是5厘米......从14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5厘米。 C:用以上两种方法“倒着数”。 (4)教师用上述方法引领学生一起数出5厘米。 4、数出10厘米: (1)哪个同学能说一说10厘米有多长?能不能在直尺上指出10厘米有多长? 学生可能会发现-- A:从0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10厘米,从10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10厘米。 B:从0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10厘米,从1刻度线划到11刻度线长是10厘米,从2刻度线划到12刻度线长是10厘米......从9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10厘米,从10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10厘米。 C:用以上两种方法“倒着数”。 (2)教师用上述方法引领学生一起数出10厘米。 4、数出1米: (1)哪个同学能说一说1米有多长? 引导学生发现:老师桌面上的直尺长是1米;老师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的直尺长是1米;1米=100厘米。 (2)我们知道1米=100厘米,我们一起数出100厘米来好吗?哪个小朋友能利用直尺(米尺)把100厘米数出来? 估计学生可能有两种-- A:从1开始,依次数到100。 B;以10厘米为单位来数。 指名学生回答后,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方法进行反思,从而说明:用第二种方法数要快。 (3)教师引领学生一起数出100厘米(学生每个小组一把直尺): 先以1厘米为单位数出直尺上的第一个10厘米,既从1数到10;然后以10厘米为单位依次数出100厘米,既从10数到100。在数的时候注意提示学生每一个长度都是从0开始的。 二、我会画: 1、用直尺画线: 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 2、用直尺画两条任意长的线: 先让学生独立画,并在小组内交流,然后指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,引导学生说己是“怎么画的”:如2厘米,有的同学是从0刻度线画到2刻度线,,有的同学是从5刻度线画到7刻度线等等。最后教师结合上述实例引导学生画线时要注意的事项:画线时一般从0点开始画,直尺按住不动,一直画到终点的刻度,不能超过终点的刻度。 三、我会量: 1、量图形边长: 2、量实物边长: 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套学具材料:长方体、正方体纸盒各一个(棱长为整厘米数),测量边长。让学生感悟长方体、正方体棱长之间的关系。 3、用米尺量: 如果要测量黑板的长、窗台的高、教室的长,应选用什么工具? 教师指导学生分别开展每一个活动,汇报测量结果。 四、课堂: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?你是怎么学会的? 《认识厘米和米》教案5教学内容: 第65页的例1、例2,完成练习十七的.第1—5题。 教学目的: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,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观念。 教具准备: 尺子 教学过程: 一、新授 1、例1 拿出你的尺子,找出1厘米、2厘米。。。。的长度。 师让学生拿出他们自己的小尺子,说明尺子的用途,然后帮助他们认识尺子上的刻度及其实际长度。 1厘米到底有多长,要让每个学生都清楚,这对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很重要的。 让学生认识尺上的1厘米、2厘米。。。。的长度,再用尺量一量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。 2、例2 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。 师可以让学生量量自己手指的宽度,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。 二、巩固练习 第67页的练习十七第1-3第1题 1、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、3厘米、5百米的长度。 师先出示1厘米、3厘米、5厘米,让学生用尺量量,指出1厘米、3厘米、5厘米,然后师检查。 2、第2题和第3题,让学生自己做,师巡视帮助。 三、小结 认识长度单位“厘米” 四、作业 1、课堂作业:第1、2题。 2、课外作业:第1、3题。 《认识厘米和米》教案6教学要求: 1.知识目标:认识线段。知道线段的特点。 2.能力目标: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。 3.情感目标:培养学生认真作图的习惯。 教学重点: 认识线段,知道线段的特点,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。 教学难点: 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。 教具准备: 每人一把直尺。 教学过程: 一、创设情境,探索学习。 (一)出示主题图: 这是一条线段,谁能说说你看到的线段是什么样的?学生观察说一说。 (二)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?这条线段长多少厘米?测量线段长度时,要注意什么? (三)你会画一条线段吗? 1.让学生动手在练习本上画线段。 2.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。 3.评判学生所画的线段,让学生说说谁画的好,好在哪?是怎样画的? 4.能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吗?学生试画,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的? 5.小结:画线段时,要注意从0刻度开始画起,是几厘米就画到几厘米的地方就可以了。 二、巩固练习 量一量 ( )厘米 ( )厘米 ( )厘米 课后反思: 学生对于线段的理解个别学生还不是很到位,有的学生对于当线段斜着放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去判断,也就是学生对于线段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,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解,在练习课上教师要加强训练与指导。 《认识厘米和米》教案7教学内容: 第66页的全我3,完成第66页的“做一做”,和练习十七的第4—8题。 教学目的: 使学生进步掌握“认识长度单位厘米” 教学过程: 一、复习 指名板演 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、4厘米。 二、新授 例3 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(图见书本) 本题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基础了进行教学的。 要让学生量出纸条的长度,在量之前,师要向学生说明量的主法。量时要把纸条左边的端点对准尺上标有“0”刻度线,然后再看纸条另一个端眯所对着的尺上的刻度是几厘米。提误码“这纸条是几厘米?指名学生回答。 根据师的示范,再让学生操作一遍。 师注意学生在量的过程中的步骤和重点处。 三、巩固练习 第66页“做一做“ 、第1题的看一看这支铅笔长()厘米。 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看铅笔的左端对着尺子的什么地方?右端对着哪里?铅笔的长度是多少厘米?先让学生按照步骤量出长度。并指名学生板演过程。 让每个学生都实际操作一遍,师要注意学生量的方法是否正确,及时发现及时纠正。 三、作业 1、课堂作业:第5、7、8题。 2、课外作业:5—8题。 |
随便看 |
|
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,包含随笔、日记、古诗文、实用文、总结、计划、祝福语、句子、职场文档等范文,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