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  词典首页

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:

 

标题 我的呼吁教学反思
范文

我的呼吁教学反思

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,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,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,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?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呼吁教学反思,欢迎大家分享。

从效果上看,这堂课学生反响还是很强烈的。课堂的高潮出现在引申讨论部分。课堂中,引爆、陈述、质疑、驳诘、论证不断,思维发动,探究深入,交锋频繁。

但是这是否就是我们需要的课堂?这里有没有我所追求的深度?我不能肯定。

事实也说明这点。课后进行了评课,听课的老师谈了听课的感想。在提到不足时,老师们的意见集中起来有这么两点:1、如果课堂上能事先把伦理观讲清楚了,就不会出现后来有同学说到“非典救人”的问题了,课堂应避免出现这样的“混乱”。教师应对课堂问题的走向有所控制。2、这到底是一堂思想伦理课呢还是一堂语文课?怎么来体现语文课的特点?

我以为,老师们的意见直切要害,只是他们也许没有意识到,他们的意见牵引出来却是一个本质的话题——课堂的认识。那就是,课堂是什么?课堂应该关注什么?课堂要给人什么?什么才是课堂有价值的东西?语文课堂是什么?

其实老师们话的背后不难读出这么两个潜台词:1、是不是任何信条都可以解读?那怕是像“非典救人”这样神圣的信念也是可以解读的?我明白老师这样质疑的意思:课堂再热闹,思想最后还是要趋同的,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和结论。2、语文的训练是什么?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,是要尊重照顾到课文的特点、学生可能的关注和兴趣还是每堂课都要落实所谓的“语文”的东西?要不要紧扣文本?

有什么样的课堂立意和课堂行为,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评价。

对于老师们的意见我向来敬重,但老实说,我并不认同。

在他们看来,课堂就是要得出结论的,课堂的进程就是不断产生认识然后修正认识,到最后统一认识的过程。产生认识只是激发思维,只是手段,统一认识才是终极目的。而我认为,“非典救人”的出现恰恰是课堂的幸运!恰恰是课堂的一个时机,恰恰是我们要热烈欢迎的。那是因为它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如下的意义:首先,这位学生的发言代表我们传统文化观对生命的理解,反映了长期接受诸如“舍生取义”传统文化教育的人在突然引入的西方观念面前的不解。它的出现恰恰是课堂“愤悱”的结果,是课堂铺垫的结果,是他内心思想冲突的表现,是课堂给了他深刻影响的证明,是思想被擦出火花的反映。其次,他的观点必然“引爆”争论,他又是个“引爆”人,他给课堂带来交锋、碰撞的的最佳时机,是课堂出深度的所在,因此我们应庆幸这个出现。同时我们应该看到,课堂越是深入,这个“插曲”越是可能出现。某种意义讲,它是课堂这样安排的必然结果。还有,既使是出现不同的声音,这是不是我们课堂所需要的呢?是不是就没有价值呢?我认为学生发言的观点各异,哪怕是针锋相对,每个人的观点也都是有价值的,值得尊重的'。因为这反映他们思想了,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过程,这个过程是重要的,也是我们的目的。

应该看到,这堂课正是因为各陈己见,才呈现出思想相互碰撞,相互激荡的课堂景观。这节课使我认识到:交锋是深度课堂的有效方式,学生有如经历一场思想的风暴和洗礼,真正使课堂触及灵魂,触及深处。

我想,学生经过这么一场思想的风暴和洗礼,远比讲几个知识,训练几项技能对学生思想发展的影响要深刻得多,这种思想的影响甚至有可能是终身的。能在课堂上能播下思想的种子是幸运的。

在谈到语文因素时,有老师建议说,我的这堂课有思想性,要是能安排一些语文的技巧训练就完满了。虽然我不太清楚他所指的“技巧”是什么,但他的意思有一点可以肯定,我课里的思想讨论肯定是不包含这个“技巧”的,肯定是没有这个技巧因素的。讨论的是思想,那它就是思想的。这使我陷入了沉思:难道讨论里面真的就没有语文因素吗,真的就没有他们所讲的语文技巧吗?课开始部分不是在清晰“文本”的结构、意蕴?论辩中难道没有“说”的成分?难道没有锻炼思维?听说读写,是不是语文的训练?语文的形式训练就是指单纯的训练吗?这堂课的语文因素到底是什么?

我疑惑:我和老师们对课堂的理解是不是处在两种不同的话语系统里?

随便看

 

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,包含随笔、日记、古诗文、实用文、总结、计划、祝福语、句子、职场文档等范文,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4-2023 ixind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12/23 2:15:5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