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 | 桥教案 |
范文 | 有关桥教案三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,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,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,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。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!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桥教案4篇,欢迎大家分享。 桥教案 篇1【教学要求】 1、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,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很多、形态各异的特点,了解卢沟桥成为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,受到爱国主义教育。 2、学习作者抓住特点,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。 3、学习生字新词,理解课文内容。 4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背诵第二自然段。 【教学重点】理解课文,了解卢沟桥的狮子的特点和这座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建筑的原因;学习作者抓住特点,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。 【教具】挂图或投影;生字生词卡片 【教学时间】两课时。 第一课时 一、导入 新课,板书课题 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,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,它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、栩栩如生的狮子而中外驰名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·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、独一无二的桥。它更因为抗日战争由此开始,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。这座桥就是卢沟桥。我们今天学的这篇看图学文着重写的是卢沟桥的狮子。 板书课题: 2卢沟桥的狮子 二、出示表现卢沟桥全景或远景的挂图或投影,引导学生观察,使他们感受到卢沟桥十分壮美,桥上的石狮子多得数不清 三、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这座桥的。学习第一自然段 (一)默读课文,看看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,分别讲了什么。 第一句:卢沟桥的狮子多得数不清。 第二句:这座桥已有八百年的历史。 第三句:讲桥的长度、结构,并通过柱子多说明雕的狮子多。 第四句:借很难数得清,进一步说明卢沟桥的狮子多。 (二)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? (卢沟桥这座有八百年历史的石桥,上面雕刻的狮子多得数不清)。 (三)朗读第一自然段。 四、卢沟桥的狮子,除了多得难以数清楚,还有什么特点,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(第二、三自然段) (一)观察挂图、投影或观看录像(最好是石狮子的特写),逐一说出石狮子的大小、形状、神态。 (二)朗读第二自然段,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这些狮子的。 大小:大的小的甚至理解甚至 形状: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一要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四个好像。好像后面的文字,是作者由看到的而想到的,加进想象,使石狮的形态栩栩如生,呼之欲出。二要引导学生注意上述句式,并列整齐,读着上口,并要认识到课文中仅是举了几个例子,实际上石狮子千姿百态,不可能一一写出。三要引导学生注意段末的省略号,意思是各具情态的狮子还有很多很多,一个省略号,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。 (三)用引读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。 (这些狮子它们有大有小。大的小的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,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) (四)默读第三自然段,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。 (卢沟桥大小不一、形态各异的狮子,总共有485只。) (五)带着对石狮子喜爱的感情,朗读第二、三自然段。 五、学习生字,书写生字词 生字:歇 雕 厘 甚 至 蹲 概 异 甚、至是翘舌音;雕是三拼音,读时不要丢掉介音i。书写时厘上不要加点;蹲的右半部不要少横;概是木字旁,中间最后一笔是点;异上半部是巳。 生词:歇后语 雕着 厘米 甚至 大概 形态 各异 淘气 歇后语: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,前一部分像谜面,后一部分像谜底,大多在民间流传。 甚至:在课文中有进一层的意思,说小狮子小到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了。 形态各异:形状、姿态各不相同。 六、作业 读课文,其中第二自然段要多读几遍。 抄写生字词。 第二课时 一、检查复习 (一)听写生字词。 (二)朗读课文一、二、三自然段 二、卢沟桥的出名不光是因为桥上的狮子多,各具情态,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。我们接着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(一)指名读第四自然段,想想每句讲的是什么。 第一句:概述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,因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而得名。 第二句概述七七事变是怎么回事。挑衅,借端生事,企图挑起战争。侵华的日军以听到宛平城枪声,致使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,要求进入城内搜查,遭到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军队的拒绝。正交涉间,日军向宛平城射击,继而炮轰卢沟桥。中国军队忍无可忍,奋起抵抗。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。宛平县城在卢沟桥东。 第三句:指出抗日战争由此开始,这也是使卢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。 第四句:强调卢沟桥的历史价值。 (二)这一自然段最重要的一句是哪一句,为什么? (第二句,概述七七事变是怎么发生的,这是抗战的起点,又是卢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建筑的原因。) (三)归纳自然段段意。 (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,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。) (四)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,读出憎恨侵华的日军、牢记这段历史的感情。 三、学习生字,书写生字词 生字:侵 衅 驻 具 侵、衅是前鼻音,驻是翘舌音,具的ü上省略两点。书写时,侵注意右半部的写法,衅左半部最后一笔是提,具的里边是三横。 生词:侵华 挑衅 驻守 具有 建筑 四、朗读全文。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五、作业 1、背诵第二自然段。书写生字词。 2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电影《七七事变》。 3、预习《参观刘家峡水电站》。 桥教案 篇2教学要求: 1、理解课文内容,了解作者家乡桥的`特点,体会作者热爱家乡,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。 2、学会本课生字,读写“血脉”、“撷取”、“飘逸潇洒”等词语,能给名词加上合适的动词以组成动宾结构的词组。 3、能正确理解词语在句子环境中的意思,体会用词要准确。 4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背诵课文三——五节。 教学重点、难点: 体会用词要准确。 教学时间: 三课时。 第—课时 课时要求: 1、自学本课生字新词,理解:“缀”、“撷取”、“刚劲雄健”、“飘逸潇洒”等词语意思。 2、通读课文,理清层次。 3、初步理解江南桥多的原因,造型和名称的特征,作者把家乡桥称作“我们的乐园”的原因。 教学过程: 一、谈话引出课题。 1、师:同学们,改革开放以来,上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新建了许多雄伟壮观的大桥。今天,我们也要学习与桥有关的课文,题目叫(板书)1、家乡的桥 2、齐读课题 3、审题:读了课题,你想知道哪些内容? 二、预习课文。 1、生字组词。 2、,理解预习3的词。 3、通读课文,了解大意。 三、检查预习情况。 1、指名字组词。注意读音,组词是否正确。 2、理解词意。 ①缀——连接,组合。课文指石阶一阶一阶连接上去。 ②撷取——摘取。课文指如意桥的桥名是从王维的诗句中摘取而来的。 ③刚劲雄健——强劲有力。课文指石桥上凿就的桥名字体强劲有力。 ④飘逸潇洒一一自然、大方、洒脱、不拘束。课文指石桥上凿就的桥名字自然、大方、洒脱、不拘束。 3、通读课文,了解各节的大意。 ①故乡江南的小河多。(板书:河多) ②小桥的数量多。(板书:小桥多) ③小桥的造型千姿百态。(板书:造型多) ④小桥的名称美,来历多,字体各不相同,关于小桥的故事多。(板书:名称美) ⑤小桥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乐趣,是孩子们的“乐园”。(板书:乐趣多) ⑥作者最忆家乡的桥。(板书:忆桥) 四、根据不同内容,给课文分段。 第一段:(1)故乡江南的小河多。 第二段:(2—5)介绍故乡小桥的特点。 第三段:(6)作者最忆家乡的桥。 五、练习读课文。 六、作业: 1、完成练习册作业。 2、抄写读读写写的词,每词抄四遍。 3、读课文三遍。 板书: 河多 小桥多 1、家乡的桥 造型多 名称美 乐趣多 忆桥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: 1、学习课文1——3节,重点训练学生分三步体会用词的好处。 2、朗读课文第三节,完成课后练习三填空(1)。 3、准备背诵第三节。 教学过程: 一、学习课文第一节。 我的故乡在江南。故乡的小河像一条血脉,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。 1、指名读,讲段意。 2、重点训练体会作者用词的好处。 3、出示学习方法: *1、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。 *2、联系上下文,想想带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。 *3、体会带点词语的运用好在哪里。 按三步学习法学习第一节。 (1)指名个别讲。 ①网布——布,分布;网布,像网一样纵横交织地分布。 ②故乡一条条小河纵横交织地分布在大地上。 ③“网布”把故乡一条条小河纵横交织的样子写得十分形象,给读者留下具体而清晰的印象。 (2)小组讨论练习讲。 (3)请两个小组汇报讲。 二、学习第二小节。 1、指名读,用摘句法概括节意。 2、“连接”写出了什么? (小桥的分布情况。) 3、“赶集要经过八座十座小桥”说明什么? (家乡的小桥多。) 4、小结:第二节介绍小桥的数量多。作者用两个“连接”写出了小桥的分布情况,又以“赶集要经过八座十座小桥”说明家乡的小桥多。 三、学习第三小节。 1、默读第三小节,准备填空。 2、出示填空练习,学生讨论。 课文第三节是围绕这句话写的,分别写了和的姿态。 3、分男女生读填空答案。 4、给第三小节分层次,概括层意。 5、按层次指导背诵,学生相互试背。 6、指名试背。 四、布置作业: l、熟背第三节。 2、熟读第四、五节,准备背诵。 3、完成练习册填空的第一部分。 第三课时 课时要求: 1、学习课文第四一六节,并能初步背诵。 2、继续练习体会用词要准确。 3、练习动宾词搭配。 教学过程: 一、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。 二、学习新课。 (一)学习第四节。 1、指名读,思考:这节告诉我们哪些内容? (桥名多;桥名的由来;桥名字体各异;关于桥的故事多。) 2、轻声读,用“——”划出描写家乡小桥美妙名称的句子;用“( )”括出这些名称各是怎么来的句子。 3、讨论答案 4、男女生分别读“小桥名称美”和“桥名由来”的内容。 5、指名读描写“桥名字体各异”的句子。 6、出示句子: 有趣的是,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,或篆或隶或楷或草,有的飘逸潇洒,有的刚劲雄健,跟桥相衬相映,又平添了几分情趣。 ①回顾体会用词要正确的方法。 ②出示三步学习法: *1、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。 *2、联系上下文,想想带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。 *3、体会带点词语的运用好在哪里。 7、用三步法理解“相衬相映”,“平添”。 ①相衬相映:相,互相;衬,映,衬托。互相衬托的意思。平添;自然而然地增加,增添的意思。 ②课文指在青石上凿就的各种字体的桥名与各种姿态的桥互相衬托,让人觉得又增添了几分情趣。 ③“相衬相映”把桥名字体与桥的姿态两者之间的关系写得十分准确;“平添”把这种景物造成的情调和乐趣表现得很形象,给读者留下具体而深刻的印象。 (先指名讲,再小组讲,最后请一个小组汇报。) 8、指导试背第四节。 (二) 学习第五节。 1、默读出示课后练习4(2)填上适当的动词。 例:( 讲)故事 ( )篮子( )谜语, ( )螺蛳( )胆量 ( )毛蟹( )小船 2、轻声读,理层次。(总一分结构) 3、出示课后练习3填空,讨论。 课文第三节是围绕这句话写的,分别写了和的姿态。 课文第五节是围绕这句话写的,是从、、和四方面把这句话写具体的。 课文第五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?是从哪几方面把这句话写具体的? 板书:乐趣多 下棋、猜谜、讲故事比跳水本领,练胆量 钓鱼、摸螺蛳、捉毛蟹荡舟进桥洞休息 4、齐读填空练习。 5、出示课后练习2(2)用三步学习法讨论。 实在玩累了,荡一条小船进桥洞,舒展四肢平躺着,那凉丝丝的风,轻轻荡漾的水波,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…… ①荡:荡漾,一起一浮地波动。 送:陪送。 ②小船在水波±荡漾,玩累了的孩子们平躺在小船上随着凉风的吹拂与水波的荡漾,一转眼就进入了梦乡。 ③“荡”把小船在水波上移动的情景表达得十分准确形象;“送”把孩子们在凉风与水波的“陪伴”下不知不觉入睡的情景写具体了。 6、指导,试背第五节。 (三)学习第六节。 1、“忆”是什么意思? (回忆) 2、“长相忆”是什么意思? (长时间的回忆) 3、作者为什么要长时间地回忆家乡的桥?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? 三、总结课文。 1、齐声感情朗读。 2、师小结。 四、作业: 1、填空练习:课后练习3(3)课后练习4(2)。 2、熟读课文三~五节。 总板书: 河多 小桥多 1、家乡的桥 造型多 名称美 来历 形状 字体故事 下棋、猜谜、讲故事 比跳水本领,练胆量 乐趣多 钓鱼、摸螺蛳、捉毛蟹 荡舟进桥洞休息 忆桥 桥教案 篇3【教学目标】 1、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 2、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,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,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。 【课前准备】 读通课文,标出自然段序号。 【教学过程】 一、读课文,学习词语 今天,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,题目叫《桥》。读过课文了吗?读了几遍了?俗话说“书读百遍,其义自见”,老师相信在这堂课上你们肯定会有非凡的表现!有信心吗? 出示词语:咆哮、狞笑、放肆、没腿深、拥戴、清瘦、沙哑、揪出。 这是课文中的几个词语,认识吗?谁能来读读?(请两位同学读。齐读) 老师把这词语分成了两排,上面一排是写──洪水的,下面一排是写──老汉的。 板书: 洪水、老汉 请你们在上面一排每个词语的前面,添上“洪水”两个字读读,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? 二、走近洪水,感悟洪水可怕 1、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?让我们回到课文中,大声地读读课文,边读边想,哪些句子是描写洪水的,把它划下来。(学生交流) 同学们找得都很准,但是,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读,能让人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?老师也摘录了几个句子,请看屏幕上,请你们反复读读,通过朗读告诉大家,这的的确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。 生自由读好后,选择一句你最能读好的读给大家听。 教师相机引导:读到“受惊的野马”这个词时,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?有了这种体会,你肯定会读得更棒。 可你觉得是人在跳舞吗?是魔鬼、是野兽、是死神在跳舞,是死亡之舞啊! 狞笑是一种怎样的笑声?是什么在逼近?是死亡啊! 读得好,是有原因的,老师注意到你的表情,来让我们一起把脸沉下,把声音提高,一起读。 课件出示: 山洪咆哮着,像一群受惊的野马,从山谷里狂奔而来,势不可当。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。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。 水渐渐窜上来,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。 水,爬上了老汉的胸膛。 2、多么可怕的洪水啊!从这五句话,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──上涨,灾情在不断地──加重。此时此刻,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欲望。我们来看看村民们是如何逃生的?一起读。 村庄惊醒了。人们翻身下床,却一脚踩进水里。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,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。……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。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。 三、聚焦老汉,体会老汉的党员大山形象 1、同学们,现在的情景是洪水势不可挡!村民们惊慌失措!在这危难时刻有一个人出现了,谁?(老汉)让我们走进老汉,自由读读这两段话,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,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,你仿佛看到了什么? 课件出示: 木桥前,没腿深的水里,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,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。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。他不说话,盯着乱哄哄的人们。他像一座山。 生自由读读这两段话。 课件出示: 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,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,我仿佛看到老汉……。 反馈交流: 在这些惊恐不安的村民的眼里,老汉像什么?──一座山(板书:如山) ⑴哪个动作,让你感觉到此刻的老汉像一座山? (如果学生讲到“盯”,引导,看看有没有比它更能表现一座山的动作。) 站!老汉怎样的站着?如果让你们在“站着”前面加一个词,你会加什么词?(怎样地站着)是啊,老汉像一座大山稳稳地、镇定地站在木桥前,挡住了肆虐的洪水,挡住了乱哄哄的村民。 谁能站起来,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着,读这两段话。 我们全班站起来,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着,一起读这两段话。 ⑵是啊,老汉像一座山盯着这群惊恐不安的村民,这是一群怎样的村民啊,让我们再来回顾,一起读。课件出示: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。 人们翻身下床,却一脚踩进水里。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,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。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。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。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。 面对如此惊慌失措的村民,老汉默不作声,可是他心里也没有说话吗?你知道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吗? 是啊,此时此刻,老汉虽然默默无言,但心中却为村民的安危而焦急如焚啊。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,让我们一起来用心朗读。 2、在这危难时刻,老汉下了一道命令,什么命令? 老汉沙哑地喊话:“桥窄!排成一队,不要挤!党员排在后边!” 好一句“党员排在后边”,谁排前面?老汉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。 在这个危难时刻,老汉会如何下这道命令呢? 哪一个标点引起了你们的注意?(感叹号!连续出现三次!)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,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!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!让咱们铿锵有力地读读这段话! 小结:在洪水面前,老汉作为一名党员,一名党支部书记,他就像一座山巍然屹立,岿然不动。 四、设置矛盾,体会老汉父亲的大山形象 1、同学们,老汉的大山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。除了老汉,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,谁?(小伙子)请你们认真默读最后几个自然段,划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句。 划好了吗?老师把他们相关的几个自然段打在屏幕上。请你们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,你发现了什么矛盾的地方吗? 这一“揪”是把小伙子从哪里揪到哪里?老汉犹豫了吗?哪几个词可以看出?(突然,冲)老汉揪得像大山一样果断来,一起果断地读读。 后来,老汉与“揪”相反的动作是“推”。这一“推”,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伙子。 这一“瞪”,是小伙子对老汉的不满,不情愿。可是后来这一“推”,又是那么心甘情愿地把生的希望让给老汉。 (矛盾之处:老汉:揪──推;小伙子:瞪──推) 2、老汉和小伙子,他们说的、做的,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。同学们,你们能读懂吗? 似懂又非懂,令人费解,是吧?如果你读了下面这段话,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…… 出示文章的结尾:五天以后,洪水退了,一个老太太,被人搀扶着,来到这里祭奠。她来祭奠两个人,她丈夫和她的儿子。(课件)背景音乐。 让我们一起怀着沉痛的心情读读这段话。 3、同学们,这是这篇课文真正的结尾。现在,你真的读懂了吗? (老汉和小伙子,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!那么,当时老汉的揪和推;小伙的瞪和推,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?写一写,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。”) 分组写。 ⑴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,……儿子啊。 ⑵儿子瞪了父亲一眼,……父亲啊。 ⑶儿子推了父亲一把,……父亲啊。 ⑷父亲推了儿子一把,……儿子啊。 五、以诗结课,升华情感 是啊,老汉作为一名党员,他像一座山,一座镇定、威严的大山,作为一名父亲,还是一座大山,父爱如山!为了表达对老汉的敬意和怀念。老师作了一首小诗!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诵! 一座山 我不知道 你的姓,你的名 但我知道 你有一个动人的称呼──老汉! 哦,老汉! 你是一座山 一座镇定的山 征服了肆虐的洪水 一座刚毅的山 抵挡了可怕的灾难 更是一座深情的山 留下了高贵的人格 哦,老汉! 你将牢牢驻留在我们心间 永远,永远! |
随便看 |
|
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,包含随笔、日记、古诗文、实用文、总结、计划、祝福语、句子、职场文档等范文,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。